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活动图片 > 正文
    购物车
    0

    快速发展中的海北州现代畜牧业

    信息发布者:种玉龙
    2017-10-04 15:41:26   转载

    日前,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畜牧业是青海海北州的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按照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海北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现代高效畜牧业生产和示范基地"的要求,海北州紧紧抓住牧民增收这个核心,立足发展、夯实基础,全州畜牧业经济已经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牧场

    牧场


    海北藏族自治州辖4县1场30个乡镇211个行政村261个合作社,土地总面积3.47万平方公里,拥有各类天然草场3972.13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3492.47万亩,占草场面积的89%,冬春草场1740万亩、夏秋草场1752万亩。全州气候属高原大陆气候,日照长、辐射强,年平均气温-0.6℃,无绝对无霜相,平均海拔3100米。海北州地域辽阔,人口稀少,2007年全州总人口27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21.0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78%,在农牧业人口中牧业人口6.04万人。全州畜牧业畜种以绵羊、牦牛为主。截止2007年底,全州共存栏各类牲畜327.24万头只,其中羊273.37万只,牛50.15万头,马驴骡3.72万匹;年内繁活各类仔畜149.25万头只,繁活率达到82.25%,出栏率、商品率、母畜比例分别达到44.59%、40.00%、56.55%;年内肉类总产量3168.1万公斤,羊毛总产量392.6万公斤,奶产量3803.9万公斤,绒产量9.21万公斤,实现百亩草场产值1725元,农牧民人均收入2698元,其中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89元。


    当地政府领导同志向记者介绍,取得上述成效主要原因和做法是:


    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农牧区的各项基本政策,用科学的发展观规划指导畜牧业。州委、州政府为全面实现将海北建成全省新的经济快速发展区和全省现代高效畜牧业生产和示范基地的目标,切实做好"三农"工作,增加农牧民收入。先后出台实施了《农牧区经济及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高效畜牧业的若干意见》、《加强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动物防疫费收缴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一是调整了畜种、畜群结构,把牦牛提纯复壮、藏系羊本品种选育和羔羊出栏作为畜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高效畜牧业的重点任务,列入了各级党政部门的议事日程,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是根据国家现代高效畜牧业建设相关标准及海北畜牧业发展的客观实际,按照合理布局、分类指导、示范先行、产业带动、分布推进的原则,将全州牧区划分为"两区一带",进行目标定位和措施落实,即以门源皇城、苏吉滩乡,祁连县默勒镇,海晏县哈勒景、青海湖乡、西海镇,刚察县哈尔盖乡为核心,以现代科技提升畜牧业、现代物质装备畜牧业、现代方法管理畜牧业为标志的现代高效畜牧业示范区;示范区以外的其它牧业乡镇为主体,以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畜牧业生产经济水平为标志的现代高效畜牧业发展区;315国道沿线以农牧兼营和专业化商品生产为标志的高效舍饲育肥产业培育带。使全州畜牧业装备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管理手段趋向规范,生产要素配置更加合理、优化,服务措施更加完善,靠天养畜的局面得到有效改观,逐步实现了传统畜牧业向现代高效畜牧业的转变;


    三是建立健全了州、县、乡、村(社)四级动物防疫网络,统一了动物防疫收费标准,解决了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劳动报酬,规范了动物防疫费的使用和管理;四是从海北农民人口比重高,增收难度大的实际出发,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把发展农区畜牧业作为实现农牧民增收的突破口来抓,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明确提出了今后全州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步骤、发展目标、思路举措。指导和促进了我们农牧业结构调整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工作。


    大力发展设施畜牧业,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设施条件差,缺水和缺草是海北州畜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因此,多年来全州上下坚持以草业为中心,狠抓以防灾抗灾基地为重点的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畜牧业的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截止2007年底,全州累计建成高标准羊用暖棚12274幢135.39万平方米,建成围栏草场1238.62万亩,户均1015亩,畜均3.8亩;修建人畜饮水管道201条1726.93公里,打水井1788眼,解决了15万人130.45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人畜饮水半经基本控制在2.5公里以内;累计防治扫残草原鼠虫害6344.91万亩,其中:高原鼢鼠1501.77万亩、高原鼠免3944.34万亩、蝗虫776.1万亩、毛虫122.7万亩,全州率先实现了草地地面无鼠害州的目标;年内种植人工饲草地18.09万亩,畜均贮备饲草40公斤、贮料5公斤。全州100%的牧户实现了定居,78%的牧户实现了定居、围栏、棚圈、种草、饮水设施"五配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提高了畜牧业的产出效益,如羊用暖棚的广泛使用,使成年畜的死亡率下降了2.4个百分点,羔羊的繁活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

    海北州门源县畜牧产品加工企业


    坚持科技兴牧,大力实施"良种工程"海北州在大力实施科技兴牧战略中,把依靠科学技术装备和改造传统畜牧业,加大畜牧业科技推广力度作为提高畜牧业整体质量和效益,建设现代化畜牧业的重要战略措施来抓,使草场的生产性能、牲畜防病能力大幅度提高。特别是以实施"种子工程"为基础,着眼优化区城布局,调整畜种、畜群结构,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有计划,按区域、大规模集中调整畜群结构工作:


    一是确定祁连、刚察和海晏甘子河、托勒乡等纯牧业地区以饲养藏系羊和牦牛为主,采取综合配套设施,实施牦牛提纯复壮和藏系羊本品种选育工作,从2002年开始,先后安排州县财政支农资金240万元,从大通种牛场引进2050头含1/2野血牦牛种公牛进行牦牛提纯复壮,向刚察、海晏地区从祁连统一组织串换藏系种公羊4.07万只,实行藏系羊本品种选育;


    二是确定在门源、海晏牧业乡和半农半牧区或小块农业区有条件的地方,以巩固绵改成果,发展毛肉兼用半细毛羊和牛羊贩运业为主。同时先后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引进陶赛特、萨福克、波得代等优良品种,采取胚胎移植、人工授精等技术进行科研,开展杂交改良,进行经济杂交推广;


    三是在绵改区在巩固扩大绵改成果的同时,从甘肃、皇城种羊场、三角城种羊场引进细毛半细毛羊7243只对32户的藏系羊群进行整群对换,解决了绵改周期长,见效慢的问题;


    四是狠抓牛改工程,每年完成黄牛改良2500头以上。 以"良种工程"为重点的科技兴农战略,全面提升了牲畜品种和质量,提高了畜牧业的产出效益,增加了牧民收入。初步形成了以刚察、祁连县为主的牦毛和藏系羊生产基地,以海晏、门源县为主的半细毛、细毛生产基地和农区半农半牧区为主的黄牛改良生产基地,母畜比例逐年提高,品种不断优化,全州畜牧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海北州门源县领导介绍当地企业生产的畜牧产品


    大力发展羔羊经济,加快羔羊的专业化生产。坚持不懈地实施"小羔羊、大产业"战略,加快海北羔羊特色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和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品牌战略,以提高羔羊质量为重点,引导鼓励农牧民扩大育肥出售规模,以羔羊出售提高母畜比例,加快畜群周转,减轻草场压力,缓解畜草矛盾,促进草场的有效利用和保护,稳定增加群众收入。从2002年开始,全州累计出栏羔羊198万只,年均出栏33万只。羔羊出售数从2000年的28.4万只增加到2007年的45.50万只,连续6年保持了稳定增长。


    坚持立草为业,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业。在"立草为业,强化基础"的方针指导下,以草地围栏、草场改良、鼠虫害防治、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等项目的带动下,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草原综合治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牧场并举,防止了草场退化、沙化的基础上。年均种植加拿大燕麦与箭舌豌豆混播高产人工饲草3万亩,饲草料基地面积达到20万亩。据测算,仅种植加拿大燕麦与箭舌豌豆混播高产人工饲草3万亩一项,可为全州增加饲草15000万公斤,折合青干草5000万公斤,可解决15万个羊单位冬季240天的饲草供应。草资源的开发和农区畜牧业的发展打破了过去种植业与养殖业各自为阵、各行其事的局面,产生了农牧互动的双重效应,突出了畜牧业在农业中的主导地位。促进了农区畜牧业的发展。到2007年,全州农牧区牛羊育肥贩运户已发展到12368 户,牛羊育肥贩运规模达84.86万头只,实现销售收入2.6亿元。比2001年分别增长23.62%、73.33%和98 %。农区养殖量达65万头只,农区养殖业收入突破亿元,农区养殖业收入占到农区总收入的30%以上。

    海北门源县生产的畜牧产品


    突出农业产业化、发展订单畜牧业。以"海北牦牛、海北羔羊、祁连藏羊、大白毛"等地方品牌为重点,积极发展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至2007年,全州畜产品初加工率达到60%左右,形成了刚察县草原肉食品有限公司、祁连伊兴发、草原兴发、门牛乳业等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年内在四县开展了大白毛集中竞拍活动,共销售大白毛1321吨、半细毛72吨,通过竞拍增加牧民收入228万元。门源县分别签订了750亩杂交油菜制种订单和334亩蔬菜豆订单,实现增收36万元。


    州领导告诉记者说,虽然我们取得很大发展,但由于长期以来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地理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牧区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面临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畜牧业综合效益不高。由于气候地理条件制约,生态不断恶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不足,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牧业装备水平偏低,畜牧业生产投入少、产出低、效益差。


    建设性投入的任务艰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财力薄弱,缺乏有效的工业反哺和城镇支持保障,难以实现对畜牧业的有效反哺和全面支持。群众收入水平低,用于生产性的支出更是非常有限。改善生产生活设施,推进新牧区建设,对国家依赖性很强。


    牧民素质偏低,组织化程度较弱。牧民受教育水平偏低,对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接受能力不高。各种中介组织、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发展缓慢,牧民和企业、市场的连接不畅,订单牧业尚未实现,生产与市场之间缺乏有效载体,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突出矛盾。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市场风险规避能力差。


    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程度低,生产加工脱节现象严重,牧民增收空间小。大多数地区仍然处在出售原始畜产品的阶段,加工型、市场型龙头企业缺乏,造成只有部分初级加工产品,深加工产品少,副产品加工利用差。生产与加工严重脱节,只能做到"生产什么,加工什么",还难以做到"加工什么,生产什么",缺乏高技术含量的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牧户无法获得优质优价,畜牧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程度难以得到有效提高,牧民增收缓慢。


    面对上述困难和问题,州政府制订了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概括说:


    发展方向就是: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以产业化为目标,深入推进农牧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农牧业集约化,形成合理的产业区域布局、科学的生产经营模式、完善的服务体系,推进我州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变,自给自足为主的小生产向社会化商品化生产转变,畜草矛盾的恶性循环向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转变,走生态畜牧业之路,提高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协调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确保我州畜牧业走在全省前列。


    发展目标就是:生产指标:到2015年,全州牧区牲畜总增率、商品率、母畜比例分别达50%、46%和60%;百亩草场产值达到2200元;农区牲畜量占牲畜总量的30%,其中舍饲半舍饲养殖量占牲畜总量的26%以上。


    经营指标:到2015年底,全州规模以上(资产500万元)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家,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参加各类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农牧户占农牧业总户数的80%,参加土地草原规模化经营的农牧户占农牧户总数的30%;畜产品集中竞拍销售达70%以上,订单农业形成一定规模。


    装备指标:到2015年底,每千只羊建成饲草料种植基地80亩;冬春草场全部实现分隔围栏、划区轮牧,夏秋草场实现围栏;绵羊、生产母牛及犊牛冷季全部进入暖棚。


    经济指标:到2015年底,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00元,其中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每年稳定输转农民不少于5万人,工资性收入占到农民人均总收入的35%,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发展思路就是:在生产方式上求得突破。草原的规模化经营不仅是生产经营方式上的突破,更是实现农畜产品产量及商品率大幅度提升的重要途径。从发展现代高效畜牧业的要求出发,传统分散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无法形成畜牧业规模效益提升畜牧业经营水平。对此,我州把草原集约化经营做为今后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点,今后从草场土地租赁经营、委托经营、股份制经营等方式进行试点探索。


    在经营方式上求得突破。一要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在积极自办、引进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同时,针对我州自然条件较差、畜产品规模较小、引进培育自己的龙头企业有一定困难的实际,按照"不求所在,但求所有"的思路,采取多种方式与州外、省外龙头企业进行有效对接,加快建设发展稳定的畜产品下游市场,通过发挥原料品牌优势,逐步吸引外资到州内办厂。二要加快农畜产品基地建设。按照我州农牧区四种不同的发展类型和区域,充分发挥牦牛、藏系羊、青海半细毛羊等农畜产品的优势,突出其绿色、保健等特点,加快发展一批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户、生产小区,扩大种养规模,提高商品率,努力打造优势品牌,吸引企业进来办厂,进一步刺激生产,扩大规模,形成特色基地。刚察县等草原畜牧业为主的地区,要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提高母畜比例,进而实现出栏率和商品率的提高。2010年和2015年母畜比例分别要达到60%和65%。祁连县农区,要以村为单位,建成2个肉牛肉羊生产基地。海晏县要建成3个肉牛肉羊生产基地,同时,要依托西宁市场,积极兴办奶牛生产基地。门源县要依托现有的乳制品加工企业,发展建设3个奶牛基地、建成3-5个肉牛肉羊生产基地。三要加快建立完善特色农畜产品标准体系,加强优势农畜产品的原产地保护,努力实现产品优势向品牌优势、经济优势的转变。


    在生活方式上求得突破。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加强规划,科学布局,严格农区宅基地审批,做到保护耕地与改善居住条件相统一,安全居住与整体规划相统一。二是鼓励引导居住分散、通水通电通路困难、有一定经济实力、具备相应条件的牧区群众到城镇居住,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牧民生产区和生活区适度分离试点。三是着力改善农牧区公共服务条件,从医疗、教育、科技、文化、社会保障等重点入手。


    在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求得突破。一是加强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提高防灾抗灾水平。以优质高产的加拿大燕麦与箭舌豌豆混播为重点,提高饲草料产量,同时,要鼓励发展饲草料加工,提高利用率。二是继续强化牧业水利和牲畜棚圈建设。根据各地实际和水源条件,按需建设各种草原水利设施,加强水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利用。有条件的区域基本实现引水到户、入棚、进饲草基地。三是着力推进牧业机械现代化,合理配置饲草料种植、收割、贮运配套机械以及剪毛机械等。


    在种子工程上求得突破。一是巩固和提高牦牛、藏系羊提纯复壮的成效,促进效益的充分发挥。二是加快藏系羊种公羊基地建设,尝试种公羊集中管理,统一配种,统一产羔,充分发挥当家品种的优势。三是积极引进、繁育、改良一批优良肉牛、肉羊品种,为舍饲、半舍饲养殖奠定基础。


    在生态建设上求得突破。坚持项目拉动,大力推进草原建设。加大草地围栏、分隔围栏建设力度。认真实施好草地生态综合治理项目,采取补播、灌溉、施肥、鼠虫害防治、毒杂草灭治等措施,逐步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提高草地产出能力。尤其是每年春季牧草返青期和秋季结果期,要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实行季节性休牧乃至跨年度阶段性轮换休牧,促进牧草的自然繁育和生长。


    在技能培训上求得突破。一是加强对农牧民的职业技术和专业技能培训,努力培育观念新、有技能、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牧民;二是把农牧业科研机构、技术推广部门、专业化协会和农牧民四个基本方面有机地沟通起来,加快成熟农牧业新技术的培训、推广、应用;三是充分发挥退休科技干部的作用,动员他们办实体、办培训、搞示范;四是科学配置使用大学生当村官,对农口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先录用,并尽量做到专业对口,为农牧业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